
《傷寒雜病論》第一方小柴胡湯,歷經千年抗病毒驗證
人類與病毒的鬥爭源遠流長。
據《中國古代疫情流行年表》記載,從公元前674年至公元1840年,共有826次疫病記錄。
東漢末年疫情肆虐,醫聖張仲景寫下了《傷寒雜病論》,書中提及的傷寒癥就是如今的流感及外感病,其記載了經方「小柴胡湯」及「去滓再煎」古法工藝,作為《傷寒雜病論》第一方,小柴胡湯是當時治療感冒、流感等傷寒疫癥之主方,在與病毒抗爭中,小柴胡湯以其深厚的底蘊與獨特的療效,近兩千年來,一直在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。
白雲山小柴胡顆粒傳承了這一千年古方,由柴胡、黃芩、半夏(姜制)、黨參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共七味中藥以「君臣佐使」的原則組成,保留了「去滓再煎」的中藥經典煎煮古法工藝,藥效更加穩定,而且藥性平和,副作用少且不傷肝胃。
其藥材用量嚴格遵循「八三」配比和「七道工序」。
產品具備解表散熱、疏肝解郁、調和肝胃等多重功效,在緩解感冒、流感中出現的發熱、頭痛、腸胃不適、口苦咽幹等呼吸道疾病癥狀方面效果明顯。
2/3